來源:中影人藝考播音主持學苑 發布時間:2025-06-18
在播音專業藝考的朗誦環節,語速與語調的把握如同畫家手中的調色盤,稍有偏差就會改變作品的底色。不同于新聞播報的精準克制,藝考朗誦更像一場帶著鐐銬的舞蹈,既要遵循文本邏輯,又要釋放情感張力。這種微妙的平衡需要考生在反復打磨中尋找屬于自己的表達密碼。
語速的調控本質上是對時間的藝術化處理。很多考生誤以為語速快能展現語言功底,實則陷入誤區。想象一段描寫暴雨的文字,若用機關槍般的語速傾瀉而出,聽眾只會感受到混亂,而喪失了雨幕層層逼近的壓迫感。正確的做法是在"雨腳如麻未斷絕"的密集詞匯間,適當插入氣口停頓,像攝影師調整曝光般控制節奏——雷聲轟鳴時加速,雨滴滑落時放慢,讓聽眾在聲音的時空中看見雨絲的軌跡。
對于抒情性文本,語速的設計要像編織毛衣般松緊交替。比如朗誦徐志摩的《再別康橋》,"悄悄是別離的笙簫"一句,"悄悄"二字宜輕緩拉長,營造欲說還休的意境;而"夏蟲也為我沉默"的"沉默"突然收束,用短暫留白制造余韻。這種快慢轉換需要建立在對文本深層結構的理解上,就像解讀樂譜的節奏符號,每個字詞都藏著獨特的節拍。
語調的塑造則如同為文字賦予靈魂的呼吸。最忌諱的是用單一的腔調貫穿始終,把朗誦變成念課文。要讓聲音產生生命力,必須學會用"聲線畫筆"勾勒情感的明暗。比如處理悲劇性段落,除了降低音量,還可以在句尾采用下滑調,讓聲音像深秋的落葉般自然墜落;而表現激昂情緒時,除了提高聲調,更要注意在關鍵詞上加重咬字力度,像敲鼓時的重音,讓每個字都擲地有聲。
在處理對話類文本時,語調的區分尤為重要。考生需要瞬間切換不同角色的聲音特質,這不是簡單的模仿,而是通過音高、音色、語氣的微妙變化,讓每個角色擁有獨立的聲音人格。比如表現孩童說話時,可以適當提高音域,加入跳躍感;而老年角色則需壓低喉位,讓聲音帶上歲月沉淀的沙啞質感。這種轉換要像川劇變臉般自然流暢,在轉瞬之間完成聲音的蛻變。
重音的選擇也是調控語調的關鍵。很多考生習慣把所有形容詞都重讀,反而破壞了語言的韻律美。真正的重音應該像夜空中的北斗星,是引導聽眾理解文本的坐標。比如在"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"這句話中,重音落在"背影"而非"不能忘記",才能讓聽眾將注意力聚焦在情感載體上。重音的處理有時甚至需要反直覺,在本該強調的地方突然弱讀,反而能制造出意料之外的藝術效果。
氣息的運用是控制語速語調的隱形推手。氣息不穩時,語速容易忽快忽慢,語調也會變得僵硬。優秀的朗誦者會把氣息當作聲音的引擎,在長句中采用"偷氣"技巧,像魚在水中換氣般自然銜接;在情感爆發處則調動丹田之力,讓聲音如噴泉般迸發。這種呼吸控制需要長期訓練,最終達到氣息與情感同頻共振的境界。
在考場上,環境因素也會影響語速語調的發揮。有些考生因為緊張不自覺加快語速,導致聲音發飄;有些則因過于謹慎而拖沓。應對方法是提前進行模擬訓練,在不同場地、不同噪音環境下反復練習,培養聲音的適應性。同時,要學會通過眼神、手勢等輔助手段,將聽眾的注意力引導到聲音表達上,形成多維的藝術感染力。
語速與語調的把握沒有標準答案,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。每個考生都應該在理解文本內核的基礎上,發展出獨特的聲音敘事方式。這種獨特性不是刻意標新立異,而是建立在扎實的基本功之上,通過對語言節奏的精準控制,讓每個音節都成為傳遞情感的使者。當聲音與文字真正融為一體時,朗誦就不再是表演,而是生命體驗的真誠訴說。
說明: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(QQ:1624823112),萬分感謝!
官方微信
微信掃一掃
官方微博
微博掃一掃